近日,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后,央行发布了三项堪称史上力度强的政策:“购房首付比例下调至15%”、“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房贷利率取消下限”。在楼市低迷亟待提振信心之时,“517新政”奠定了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大方向,也为房地产市场及其上下游产业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我国建筑装饰业的上市公司之一——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利达)自成立以来持续深耕建筑幕墙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施工,已形成建筑幕墙、建筑装饰、装配化装修、设计、建筑设计与EPC、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六大业务板块。
在房地产市场的新形势下,柯利达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先驱者,以科技研发为先导,以“低碳、绿色、健康”为指引,全面提升项目开发品质,致力于推动建筑装饰产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过去一年,尽管处于国内建筑业持续承压的背景之下,柯利达的经营状况却显著改善。公司通过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包括从民营转向公共部门、从房地产转向公共基础设施、从专业分包单位转向重点国有总承包商的开拓、从外部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提高人均产值和收入含金量,逆势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潜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首先,公司收入规模大幅提升,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40亿元,同比增长21.72%;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6.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03%。其次,经营利润正在稳步增长,毛利率从2021年的5.83%逐年提升至2023年的12.97%;最后,现金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实现由负转正,从2021年的-0.6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56亿元。
从经营面看,2023年,公司新中标项目22.85亿元,其中装饰工程8.02亿元,幕墙工程13.34亿元,设计业务0.48亿元,装配式装修业务0.89亿元。在苏州市场的幕墙公开招标项目中排名第一,在手订单金额从2021年的29.30亿元稳定增长至2023年的34.7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信心不足影响,建筑行业估值目前仍处于历史偏底部区域。根据中国银行证券研究院分析,截至2024年5月29日,建筑指数动态PE为8.69倍,在过去十年的历史分位点为8.33%。PB为0.74倍,在过去十年的历史分位点为2.25%。随着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持续落实,经济预期得到提振,包括柯利达在内的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自“517新政”出台以来,楼市呈现出久违的生机。公开数据显示,XK星空体育新政出台后首周,京沪成交小幅上升,北京、上海新房成交量分别较上周上升12.06%、6.59%。截至5月31日,取消房贷利率下限并降低首付比例下限的省份,已超过20个。伴随万亿元超长期国债即将落地,基建将继续在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央提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2023年11月至今,住建部多次提及“好房子”概念,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努力提高居住品质和服务是未来地产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崭新要求。
2020年,柯利达抢滩装配化装修市场,将装配式建筑业务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年,柯利达装配化装修研发智造基地顺利落地,实现产业再升级,抢先占领商业地产、高端酒店、康养医疗的装配化装修市场,集中力量加大重点国有总承包商的开拓力度,着力打造建筑装饰行业新标杆。
柯利达通过积极响应“好房子”的理念,不仅提升了其在建筑装饰行业的品牌形象,而且也为其市值增长提供了动力。通过2023年积极的财务数据显示,柯利达在提升“好房子”品质方面的努力星空体育,已经转化为公司财务表现的实质性提升,进而反映在其市值增长上。随着装配化装修业务的持续增长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预计柯利达的市值将得到进一步的正面影响。
经查询,该公司历来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模式逐步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2023年,柯利达与住建部建立了装配化装修创新中心,开发绿色、环保、低碳的新建材。同时,其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组建科研人才团队、建立高校研究生合作站,致力于研发先进产品和技术体系。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获得装配化装修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27项,软著5项,发明专利2项。
公司表示,未来将通过不断提升装配化装修核心竞争力,适应城市建设从规模化向科技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变要求,以建设“好房子”为契机助力推进建筑装饰行业科技不断进步。
天禄科技:TAC膜设备采购取得实质性进展 已签订7800万元薄膜流延机采购合同
沙利文发布《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 ,核心部件国产化惠及基层医疗
柯利达今年一季度新签订单15亿元:同比增长528% 为今年业绩回稳打下坚实基础
立航科技收2023年报问询函:上市后毛利率下降35个百分点被要求详细解释
三和管桩收2023年报问询函:流动负债29.7亿元、货币资金14.5亿元被关注
亚光科技收2023年报问询函:业绩持续亏损情况下财务费用持续上涨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