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政策解星空体育读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04-08 04:34:23    浏览:

[返回]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综合新闻

  2024年4月3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韦和章作主题发布,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自治区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自治区气候中心有关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下面,我就《内蒙古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做简要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剧,水资源分布失衡,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履行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面对复杂的气候变化态势,自治区积极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部署,生态环境厅会同15个部门单位,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方案》深入分析了自治区气候变暖背景下重点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明确了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农牧业、城市与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强化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敏感产业、健康等行业气候风险化解能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等九大行动,共37项重点任务。

  一是关于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行动。精准的气候变化监测和科学预警是实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我们要积极推动建立多圈层多要素气候变化观测监测体系,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能力,推动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构建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体系。

  二是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农牧业、城市与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行动。水资源领域我们通过构建水资源及洪涝干旱灾害智能化监测体系、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水网重大工程、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与洪水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重点流域重要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等举措,推动建立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星空体育。陆地生态系统在抓好生态监测和监管的同时,着力加强典型生态系统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提升生态系统灾害预警防御与治理能力。农牧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之一,在系统谋划方面我们推动优化农牧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在风险管控方面我们强化构建农牧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在增强气候韧性方面我们侧重于重点适应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们更加突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城市运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可以为我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我们要继续强化城市气候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采取有效举措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我们还注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整体提升城市气候风险应对能力。

  三是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敏感产业和健康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行动。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方面,更加注重实施前风险管理,实施中韧性增强,实施后有效评估,加强各领域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敏感产业方面,聚焦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加强交通防灾和应急保障、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3项重点任务。健康领域,我们在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和适应能力评估的同时,一方面加强重点人群气候敏感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另一方面增强医疗卫生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四是四是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行动。我们兼顾气候特征相对一致性和行政区域相对完整性,通过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国土空间、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升呼包鄂乌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动构建覆盖整体、重点突出的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

  以上,就是对《方案》的政策解读。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牵头与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联络员工作机制,加强资源、信息、数据交流共享。协调推动各有关部门全面实施适应气候变化9大行动,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合力。推动实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确保《方案》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同时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普及宣传,营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为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住建部门如何加强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李星墨:为了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住建部门将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一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开展城镇老旧燃气、供热、供水、排水管网等设施更新改造,融入气候适应型改造内容。二是推动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 三是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 渗、滞、蓄、净、用、排” 等措施,发挥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标准和图集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发挥削峰错峰作用。四是指导各地科学做好城市绿化工作,优化城市绿地格局,优先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科学有效保护好现有绿化工作成果,积极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内蒙古日报记者: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请问我区在农牧业领域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自治区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蕾:感谢您对农牧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农牧部门积极推动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加强种植业、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全力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占全区耕地近1/3的面积,贡献2/3以上粮食总产能。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应用面积超3400万亩,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2787万亩。切实推动将“良田”成“粮田”。

  二是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主动优化种植结构。2023年全区粮食作物结构呈现“四增两减”,即马铃薯、小麦、玉米、大豆面积增加,水稻、杂粮杂豆面积有所减少。2023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79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积极开展气象预警服务。2023年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霜冻、干热风、农田渍涝、设施低温大风雪灾等气象灾害预警46期、土壤墒情48期,为科学指导防灾避灾提供了重要情报。全力推动灾情救助。组建气象灾害专家指导组,成立31支抗灾救灾小组,指导各地进行抢墒播种面积1140万亩,实施机械抢排90余万亩,补种改种205.2万亩,整修受损农田55.5万亩。

  三是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指导,促进种养殖业健康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已建成畜棚面积1.49亿平方米、畜圈面积2.27亿平方米。牧区羊单位过冬暖棚面积达到1.7平米,牲畜越冬度春保暖保膘问题得到有效保障。抓好饲草种植和储备。通过系统谋划饲草种植区域布局,全区人工种草、秸秆饲料化利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等饲草供给总量达8000万吨左右。加强防灾减灾指导服务。制定了《内蒙古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专家服务团队,及时向农牧民发布气象和灾害防范信息,积极开展接羔保育为重点的春季畜牧业生产指导和饲养管理技术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指导服务工作,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凤凰网记者:多圈层多要素气候变化观测数据是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支撑,目前内蒙古的现状如何?下一步气象部门如何推进观测体系建设?

  自治区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研究室主任冯晓晶: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分析了我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所面临的形势和总体要求,提出了九大项重点行动任务,“建立多圈层多要素的气候变化观测监测体系”是重点行动中第一项最基础的任务,为气候变化观测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不断提升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观测能力,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天气观测能力不断强化。补充完善了地面气象观测网,平均站间距达20.75公里,酸雨、大气成分、雷电、太阳辐射等观测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北斗导航探空,建成北斗导航探空观测网。初步建成锡林浩特全球基准探空观测站。两套地基遥感垂直廓线观测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初步建立“1+12+N”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

  二是气候及气候变化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建成锡林浩特、呼和浩特两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要素覆盖度达提升至85%。启动了锡林郭勒草原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大气本底站建设。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和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百年气象站。

  三是专业气象观测能力不断拓展。建成自动土壤水分、草地蒸散量、植被生态气象、天然牧草、农作物、森林可燃物、农田小气候、交通气象观测站350个。

  四是气候及气候变化监测分析能力明显提升。开展了内蒙古气候变化事实分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积温、积雪、无霜期、黄河凌汛、水资源等区域气候生态资源变化分析,逐年编制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和评估报告。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地面观测站网布局,形成稳定、准确、可靠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大力推进那仁宝力格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升级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进一步拓展基本气候变量观测。加星地面接收站建设,提升观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锡林浩特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能力建设,建成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与试验示范基地。到2025年,实现自治区草原关键气候区气温、降水、气压、风速、总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主要气候变量观测全覆盖。到2035年,构建具有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要素齐备的“地空天”一体化自治区气候观测网。XK星空体育XK星空体育XK星空体育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