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医新闻用果木园林景观盆栽网站科研为卒中患者寻找最大获益

发布时间:2024-02-29 00:45:43    浏览:

[返回]

  2024年2月,国际卒中领域的最重要学术会议——国际卒中大会2024(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24)在美国召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团队的多个研究项目在大会上亮相,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研究有的已经得出结论,有的还尚在进行中,研究人员们都在努力为患者寻找最大的获益可能。这些研究成果也将成为推动临床诊疗进步的重要循证支撑。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三地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高期待。如何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更深层次共建共享?

  “应不断完善协调对接机制,建立京津冀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真正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赵国光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应不断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将京津优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吉训明团队首次公布了一项名为TREND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吉训明院士领衔,联合10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研究终点盲法评估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静脉注射替罗非班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神经功能恶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一直是临床治疗难题。目前认为,原位血栓延长或新血栓形成导致缺血进展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抗栓治疗被视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恶化的核心策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证实可以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并改善患者结局,但由于耐药性、吞咽困难导致的用药困难等问题,患者的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相较于传统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更强的亲和力、更快的起效速度和更短的半衰期等优势,因此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降低神经功能恶化风险、改善临床预后方面的疗效一直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TREND研究历时3年果木园林景观盆栽网站,共纳入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6例。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患者发病72小时内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仅为4.2%,而对照组为13.2%。研究证实了替罗非班在预防神经功能恶化方面的显著优势。此外,替罗非班不增加患者颅内出血和体循环出血的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TREND研究首次证实了静脉注射替罗非班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恶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脑血管病研究领域的新突破,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以期为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福祉。

  吉训明院士团队另一项研究成果——“严重脑静脉血栓形成取栓装置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潜在疗效:单中心初步经验”也在大会上亮相。该研究详细阐述了使用Venous-TD装置系统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初步经验,为克服这一领域难题带来了希望。

  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但其后果却极为严重。传统治疗方法风险高,患者的预后也不理想。Venous-TD是一种新型镍编织支架回收器,是专门为严重静脉窦血栓形成设计的专用血管内血栓切除(EVT)装置。Venous-TD装置系统的出现,为CV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该研究纳入了宣武医院收治的20名接受Venous-TD装置系统治疗的严重CVT患者,旨在评估Venous-TD装置治疗重度CVT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潜在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脑静脉成功完全再通率达到了75%,证实VenousTD装置在治疗CVT方面的有效性;血管内治疗的平均手术时间仅为46分钟,显示出治疗的高效性。在180天的随访中,85%的患者实现了功能独立,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更令人鼓舞的是,仅有15%的患者出现中度至重度残留头痛,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并未出现新的症状性颅内出血。

  该研究的初步成果为严重脑静脉血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期待Venous-TD装置系统在CVT治疗领域有更广阔的前景,使更多患者获益。

  吉训明院士团队在大会上对RICH-2研究(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详细介绍。这是一项仍在进行中的临床研究,或可为脑出血临床治疗提供新选择。

  脑出血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之一,与脑缺血相比,脑出血患者病情往往更为严重。脑出血30天内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超过70%的幸存者遗留残疾。血肿体积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决定因素,清除血肿成为临床管理的主要目标。然而,很少有治疗策果木园林景观盆栽网站略被证明可以改善临床结局。

  前期脑出血动物模型研究显示,远隔缺血适应(RIC)可以促进血肿消退、减轻脑水肿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吉训明院士团队前期开展的RICH-1研究,已经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首次证实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探究RIC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团队启动了RICH-2研究。

  RICH-2研究预计在3年内从中国20家医疗中心招募452名受试者。目前,研究已完成受试者招募,预计将于2024年4月完成最终随访。RICH-2研究将为临床提供RIC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证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团队在大会的“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OngoingClinicalTrial)专栏,展示了CMOSS-2临床研究方案。该研究针对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拟证明搭桥手术联合标准药物的疗效优于标准药物治疗。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全球缺血性卒中负担的主要原因,在亚洲约占缺血性卒中的50%。合并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即使接受最佳药物治疗,2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仍高达22.7%。因此,急需寻找更佳的治疗方式。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果木园林景观盆栽网站,可以恢复血流并降低卒中风险。针对当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诊疗体系证据不足的问题,焦力群教授团队启动该研究,通过精准方法选择高风险人群,进行有严格监测和质控的手术,力求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马妍教授团队在会上发布了壁报,介绍脑CT灌注扫描(CTP)检查中的两项指标与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相关。研究人员利用这两项指标进行了界值分析,进一步细化了有可能从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获益的人群。

  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能够明确改善血流状况,然而在国外几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该手术治疗并未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显现出相对药物治疗的优越性。如何明确可从搭桥手术获益的目标人群,如何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医生们面临的难题。

  马妍教授团队首次针对中国人群提出了精准无创的影像学定量标准,为脑血管搭桥手术人群的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血流动力学证据,为进一步明确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颅内动脉狭窄(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给全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ICAS患者疾病复发风险高,中重度狭窄患者预后差。焦力群教授团队在大会上展示的一项研究结果,比较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TAS)与单独药物治疗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是继2022年相关科研成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布后,我国专家对症状性ICAS治疗方式的又一次深入探索,是迄今为止对ICAS患者接受PTAS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全面分析。本试验的结果将为今后的试验设计和改变症状性ICAS的治疗模式提供参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