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最近一两年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文博热给博物馆带来的变化。观众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丰富,博物馆之间也越来越卷了。”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天津博物馆宣传教育部活动组组长刘萌说道。
“人们为什么要逛博物馆?”对很多人来说,虽然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要逛”却是肯定的。如今的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节假日旅行的目的地,也成为家长带孩子释放好奇心的首选场所。博物馆的“卷”,背后是观众体验感的提升。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来听听那些博物馆工作者眼中博物馆的魅力,以及他们对吸引观众的思考。
“这些年,观众对博物馆展陈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资深的、懂行的观众,会在意、能分辨展陈设计的用心程度。相应的,博物馆也会挖空心思吸引观众,用最好的方式,讲述好文物的故事。”天津博物馆展陈设计部副主任孙禹说。
去年,天津博物馆全年的客流量近230万人次,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天津博物馆的日均客流量更是达到2万。观众的增加,对博物馆是机遇,也是挑战。
孙禹所在的部门负责天津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工作,从空间、版式、文物摆放的方式,到数字化技术引入、观众互动设计等,他对事关博物馆展陈水平优劣的诸般细节十分敏感。2024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他讲述了自己眼中博物馆“越来越卷”的那些事。
“我自己本身就很喜欢逛博物馆,平时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之余,总想找机会去博物馆看看展。对我来说,博物馆是了解一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事的最好窗口,看着那些文物,就好像在看历史的一个个切面。我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变化,这都是博物馆不变的魅力,也永远会有人欣赏这种魅力。”孙禹说。
天博去年开展的“霸业山西博物院藏晋国青铜文物特展”
由于在博物馆工作多年,孙禹经常会不自禁地带着专业眼光去评判各个博物馆展陈的水平。他说,看到一眼望去就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展览时,他也会像普通观众一样雀跃,觉得“来值了”,兴奋地想要看遍展览的每个角落。
“好的展览,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的。从展出文物的质量、文字介绍的水平、凭借文物诉说历史文化的方式,到展厅的色彩、灯光、装潢、布局,再到数字多媒体的引入、形式与内容的契合,无一处不能看出策划和设计上的巧思。这些巧思,不仅专业人士看在眼里,也能极大地增加普通观众的体验感。”孙禹说。
观众的体验感,是孙禹谈及博物馆吸引人的魅力时,说得很多的一个词。他觉得,在“博物馆热”逐渐兴起的当下,博物馆正在用更好的体验感,来更加主动地“把人请进来”。
“在几年乃至十几年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还是以展物为主,其他信息不算丰富,更别说文字的精雕细琢、展陈细节的锱铢必较了。而在今天,博物馆可说是百花争艳,甚至是卷到了一定程度。”孙禹说,“普通观众漫步在展厅里,虽然未必会注意到所有细节,但有很多人能体会到一种高级的氛围感,继而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致地看看每件展品。这就是体验感的提升,也是展陈设计的意义。”
多年以来,孙禹会不时翻看博物馆内的留言簿,会到展厅里默默观察观众的反应,也会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去看观众对展陈的评价。他很喜欢看到观众说,从某次观展中获得了愉悦感、学到了知识,亦或馆方某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得到了观众肯定。同时,他也会记下观众的意见,例如某处灯光不够亮、某处文字介绍不够详尽、字体不够清晰他会默默记下,然后尽可能在展览过程中改进。
“我总觉得,展览很像电影,展品则像演员。就像电影需要调度好各种要素才能称得上成功,博物馆展览也需要恰到好处的调配,才能呈现出魅力。而且,我们不仅要让常逛博物馆的人感受到魅力,也要让不常逛馆的新观众感受到乐趣。”孙禹说。
看着博物馆里熙熙攘攘的观众,孙禹偶尔会想眼前的观众是缘何踏入博物馆展厅?“有时,观众看得很认真,一眼而知是很热爱文物和历史;有时,是父母带着孩子来长长见识;有时,是拎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把这里当作旅途一站;还有些时候,观众就是来打打卡、盖盖章、拍拍照”孙禹说,“无论观众走进来的初衷如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欢迎,然后努力提升展陈的质量,让他们情不自禁地驻足,去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这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天津博物馆宣传教育部活动组组长刘萌要在一天内组织五六场活动,忙得脚不沾地,“如今,博物馆的教育意义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博物馆是认识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课堂。很多年轻人爱上了博物馆的活动,从中获得了难忘的体验。”
前几年,天津博物馆年均活动场次在100场左右,而过去的一年里,这个数字来到了300场以上。周六日的亲子活动、节假日的演出、定期的研学活动一年下来,参加天博活动的市民和游客着实不少。
“对很多孩子来说,隔着玻璃橱窗看到文物就在面前,听讲解员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经历是很新奇和难忘的。甚至很多孩子对历史最初的兴趣,就来自于此。”刘萌表示,“为了加深这种乐趣,我们围绕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出了各色活动。如今,它们已逐渐成为丰富观众体验的重要一环。”
刘萌所在的宣教部活动组共有4名工作人员,围绕着天津博物馆的固定展览和每年约30个临展,他们绞尽脑汁地构思着能够相匹配的活动。
“与外面的其他文旅项目不同,博物馆办活动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依托既有展陈来设计,也能利用好场地和馆藏资源。同时,我们的工作人员相对熟悉馆藏文物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效果。”刘萌介绍道。
从亲子手工课程,到“小小讲解员”活动,再到各种研学项目,天津博物馆的很多活动已经持续了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且不断有创新出现星空体育app下载。就在最近,天津博物馆的“板凳上的博物馆”项目获评天津市2024年度十佳博物馆优秀社教案例。
“板凳上的博物馆以博物馆为第一教学场所,打造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通过展出的文物、文献,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提供历史课、思政课、音乐课等现场教学,是我们一项较为成功的新尝试,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刘萌表示。
就在前不久的五一小长假,天津博物馆开展了“博物馆奇妙夜”活动,结合天津博物馆今年引进的首个国际大展“瞬间与永恒波兰琥珀文化艺术展”,与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携手,跨界合作上演了两场“永恒的琥珀博物馆与芭蕾的约会”大型芭蕾舞现场表演。
“观众对博物馆推出的活动热情很高,晚18点的芭蕾舞表演,许多观众从下午就来到场地等候演出开始。”刘萌说,“这样的活动,是对博物馆展陈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结合波兰琥珀展,芭蕾舞专家就通过舞蹈设计体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还加入了崭新的编剧和舞台设计,成功加深了观众对琥珀展的印象,增加了额外的视听体验。”
从事博物馆活动策划多年,刘萌观察到很多孩子乃至青少年,是从博物馆活动中学会欣赏博物馆之美,并产生对历史的探知欲,“就拿我们常年在做的小小讲解员为例,学生们要接受为期56天的培训,内容包括讲解词编写、形体礼仪训练等等。一开始,小讲解员们只能讲解10件左右文物,但他们会自主产生兴趣,自己去查资料、去深化藏品的知识,从而让自己能讲的更多。”
这些年来,刘萌见识过许多孩子,因为参加了博物馆的活动,逐渐懂得到博物馆里要看什么、怎么去看,“我曾遇到过有的小讲解员已经成年步入社会,但每次回到天津时,仍然要回到馆里,很怀念地看看自己当年讲解过的那些文物。这是一种独属于博物馆的回忆和魅力。”
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观众在变化,对博物馆活动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如今,博物馆活动的策划性越来越凸显,成系列、成规模的活动策划概念越来越多,甚至以前少见的定制类活动也越来越常见。”刘萌说,“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观众体验感的提升。能否满足这些需求,是博物馆能否持续吸引观众的关键要素。”(记者 侯沐伟)